[
收藏此章節(jié)]
[投訴]
文章收藏
第1章
大家回過頭看看74回顧廷燁跟明蘭的對話啊,那不是兩人最直接的一場對手戲么?那一天他們看透了對方的本質(zhì),如果說明蘭有什么能夠令顧廷燁動心,難道不就該是在那一夜嗎?
我覺得,給顧廷燁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是兩句:
第一句:“二表叔,您雖瞧著一身反骨,滿京城里最瞧不上世俗規(guī)矩,其實骨子里卻是個最規(guī)矩不過的!
這句話,大約顧廷燁做夢也想不到會在一個長在深閨、尚未及笄的小丫頭嘴里說出來。大戶人家的女兒雖然讀書識字,但從小關(guān)在家里,缺少足夠的閱歷,從而也無法形成看人看事的深度,所以男人眼里的女人是頭發(fā)長見識短的;總要到慢慢有了年紀,經(jīng)過了長時間的積累,聰明的女人才會錘煉出自己的哲學與智慧(王氏那種就是一輩子白過了)。但這個明蘭,還不到十五!
他顧廷燁,說是逆反也好,說是放曠也罷,雖然有繼母故意夸大的成分在內(nèi),但他畢竟也不可能是一個絕對清白的人,恣情任性、逆著世人眼光的事情肯定做過不少。就算有些人不去苛責他,但估計從來沒有任何人看清他“最瞧不上世俗規(guī)矩”的外衣下面,是一顆“最守規(guī)矩”的心。甚至他自己大約都沒有想過,他之所以痛苦,其實是因為他雖然有張揚叛逆的一面,卻不是真正的逆子和紈绔,這種行走在邊緣的生活,其實只是一種逃避。
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,恐怕在整個侯府都沒有幾個真正關(guān)心他的人(他生母的陪房,只怕早就讓繼母遠遠支走了),父親受到繼母蒙蔽,與他之間總是存在誤會,他也無從澄清,索性就到侯府之外去尋找安慰,終于鬧到離家出走,甚至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。人們認為他不在乎的那些事情,他心里往往是在乎的,只是因為得不到,就故意遠遠躲開。他厭惡那些束縛他的枷鎖,但終不能放下理想與擔當。
明蘭的這句話,讓顧二再一次審視自己,甚至,可能影響到他對人生道路的選擇。
第二句:
“以前二表叔依仗的是寧遠侯府,受之以惠,自要遵從侯府的規(guī)矩來;可如今二表叔的一切都是自己掙來的,自可娶心愛的女子,又何必受人掣肘呢?”
這句話其實是在上一句之前說的。這句我們看起來大約不覺得什么,但顧二若非穿去的,估計回頭想起的時候估計也會越想越振聾發(fā)聵。
古人和我們不一樣,沒有那么多對個體和自我價值的認識,中華文化的主流觀念就是在講大局、講集體、講服從,尤其顧二還是個骨子里最守規(guī)矩的,身體發(fā)膚受之父母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簡單,他還沒有叛逆到讓“我”從“寧遠侯的兒子”中復蘇的程度。他大約從來沒想過,他的人從寧遠侯府走出來以后,社會身份和行事規(guī)則也可以有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,他只是顧廷燁,不是老侯爺?shù)膬鹤、小侯爺(shù)牡艿埽郧暗馁F族教育給他的思維定勢可以統(tǒng)統(tǒng)忘光,他也不用顧及他的行事乖張、打破成規(guī),會讓寧遠侯府上下受到怎樣的嘲笑。他的沉浮榮辱,也可以與繼母、哥哥毫無關(guān)系。
他當個江湖大哥,不敢讓人知道,因為受到嘲笑的是寧遠侯府,笑他們家養(yǎng)出來的兒子成了喊打喊殺的下九流。但其實,為家族門楣想得再多又有何用,他既不再托庇于先人的權(quán)勢地位,又為什么不能去做一些他顧廷燁想做的事呢?
而她,以一個大家閨秀所受的教育,對于這時混在漕幫的他,應該是當成一個敗家子看待,唯恐避之不及才對;至少,既然他惡名在外,對他也多少該有戒心。但她沒有,她像在襄陽侯府初見時一樣,甚至更懇切、更深入地與他對話。
所以,到底是誰,“在他落魄江湖的時候也不曾另眼相待”????他老人家落魄江湖的時候一共見過幾個故人。???
于是,現(xiàn)在他顧廷燁官封二品,真的是甘冒矢石、刀頭舔血,“一切都是自己掙來的”!
那么現(xiàn)在,他“自可娶心愛的女子,又何必受人掣肘呢”?
于是,他現(xiàn)在就開始要去娶他心愛的女子了啊。如果不是沖著盛家來的,他何必去找袁姐夫,袁文紹雖然為人老實,終歸最多也只是“半個發(fā)小”!顧廷燁不至于連一個“整個發(fā)小”也找不到吧???
他當然不能直接求明蘭,因為:第一,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和明蘭見過面、講過話;第二,明蘭家還有一個待字的姐姐,不大可能越過姐姐先去給妹妹訂婚(即使已經(jīng)相準了人家)。
我也不知道他還有什么后招,但我相信一定有。
and,即使顧二和明蘭不成都沒關(guān)系,我希望靖哥哥同學對如蘭是真心的。。。。!
插入書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