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
收藏此章節(jié)]
[投訴]
文章收藏
第1章
這文其實老早以前就看了,寫評是想過的,只是不知道從何處評起。理由么,是因為那時感覺文章頭緒太多,主干不明。很多情節(jié)、人物、思想、情感等,都是朦朧的,模糊的,包括碎紛紛這個題目,也是好似有那么些意思在那里,卻又不明晰的樣子。主題,又或者說中心思想,也不明確。這篇文的創(chuàng)作給我的感覺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尋求一種附庸歷史的滿足,對于我這種沒耐性目的性又強的人來說,讀起來有些吃力。因為總是想要一個明確的主旨方向。
我記得作者自己說過,只想到要自己寫得爽,并沒有想過文章要表達什么主題,又或是發(fā)展什么樣的主線,只是由得讀者去看。每個讀者看到的,注重的是什么,主題或者主線對他們而言就是什么。原話不大記得了,大意就是如此。
我最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:一篇文章到底需要不需要有主題。我仍然是偏近于文章需要有靈魂的說法。也就是,一篇文章,它需要有正面的價值。因為文章,是為人服務的。它可以是用來娛樂的,用來教育的,用來進行美感上的欣賞的,但總歸應該有一定的價值。直到大約是上個月吧,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原理,看到一句話,很有觸動:treat itself and all others never merely as means, but in every case at the same time as ends in themselves.大致可引申的意思就是,對于每個人,不要僅僅把他們當作實現(xiàn)某種價值的工具,而同時要看到他們本身的價值。
文章不是人類,文學也不是倫理學,不過,同樣的理論放在文學上,卻也未必不可以。作者寫一篇文章,如果是為錢而寫,那么他創(chuàng)造的是商品;如果是為人而寫,他創(chuàng)造的是為人服務的工具;而真正喜愛文的,或許注重的,只是文章本身的藝術(shù)性。若是暫時拋開主題等等不談,單從文章本身去欣賞,或許主題不明確是一種缺憾,但這不應該妨礙讀者或評者對于文中本身閃光點的賞析。
文章的寫作技巧,有很多細節(jié)地方是可圈可點的。其中我覺得最出彩的算是人物塑造上的。很多地方?jīng)]有直接描寫,而是旁敲側(cè)擊地帶了出來。例如寫蘇公子,從來沒有正式出場過,卻在如月的回憶中一點點勾勒出來,而在勾勒蘇公子時,卻又和朝鮮世子、和洪承疇對比著,同時地映襯出了這兩個人物的性格。其次,回憶蘇公子,用的是如月視角,以如月的口吻去闡述,看到的是如月的心思、如月的評判,因此如月的性格也就同時帶出來了。其他的人物描寫時也是這樣。這個視角的運用還是比較成熟的,在寫一個人物時,用另外一個人物的視角去看,就等于同時描寫了兩個人物。
至于人物的具體形象,看到其他人已經(jīng)說得很多了,就不再多贅述,只說一個,洪承疇。很多人說對洪承疇無感,或者印象不好,我?guī)讉月前初看時也很無感,總覺得這文一開始用他出場,疑似主角,卻越往后看越發(fā)現(xiàn)像個龍?zhí),而起先的忠義和后來的變節(jié)間的轉(zhuǎn)折又全無可以說通的解釋,如此種種,塑造上很是失敗。但這回著意看了,不知道是作者修文的原因,還是我以前確實看得太糙了,現(xiàn)在覺得細節(jié)注意下來,卻也不是那么失敗。不知道是修文的原因還是我看得細些了的原因,覺得變節(jié)的轉(zhuǎn)折,并沒有印象中那么突兀了。如
“邱民仰,曹變蛟都已為清軍所殺,只有他一個人向成仁的道路上繼續(xù)邁進著,這是圣人之言所指的方向,他知道這艱辛的背后有怎樣的榮光?墒撬绤s并不那么容易,絕食總得五六天才能死得了吧。軍袍上的血跡還在提醒著他那慘烈的戰(zhàn)況,六個月無援亦無糧,戰(zhàn)馬瘦得再也跑不動,將主帥撂在了地上,摔成了俘虜。這一日他沒有飲水,日將西斜時,面對正南,肅穆地行了三跪九叩大禮!
這里,對于他的忠,原因帶出來很清楚。為了“成仁”,為了“圣人之言所指的方向”。(這個再結(jié)合后面的一些情節(jié)可看出,其實是為了名)
然后,在回憶玉兒時有這樣一段:
“記得楊鶴還是頂頭上司時,一定要撫賊,可自己心里清楚,糧食少人多,不殺降,吃的永遠不夠,永遠會都有反賊,那日把玉兒叫至中軍帳中,只說為他報父母仇,顧不得上司禁令,殺降賊數(shù)千人,當時玉兒眼里的淚光,如今好像還看得到”
可以看出,洪承疇是一個很圓滑的人。他一點都不傻,知道如何一箭雙雕,如何對自己有利。對自己有利的事要做到,表面是示好于人建立好的形象也要顧到。
再到“洪承疇的眼里充滿了鄙夷,只道,建虜這次可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,不過想到自己被這樣看重,不禁骨頭都有幾分輕了”
這個地方,還是洪承疇堅持著不投降的時候。但這時,他雖然仍然堅持著忠義之名,其實心里已經(jīng)美滋滋的了。想到皇太極如此重視自己,就挺樂呵的。
這三段連起來,首先就是展現(xiàn)了洪承疇的性格。其次,也把他從不降到降的過程流暢化了。因為他一開始,就不是固執(zhí)地堅持著“不投降”的,而只是在堅持某些名聲。當有更大的誘惑時,他當然是可以心動的。
關(guān)于洪承疇,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,他為什么忽然就想和如月XO了?有一種理解是,他在見到如月時,一直拿如月和玉兒進行比較,而勾起了對玉兒的回憶。加上哀傷等等,可能需要安慰之類。但我記得作者說的是,太餓了,需要XO以分散注意力。表示有這個解釋,再細看看文,確實有這個端倪。XO之前,那鍋豬肉聞著太香,洪承疇先想的方法是寫詩,寫斷頭詩。這種方法大約就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暗示,寫出來自己一死的決心,自己確實也就好些;之后又想到讓把吃的拿遠一點,算是遠離誘惑源;都沒有用,最后實在忍不住了,這也算是順理成章。
但說到底我還是對這個XO以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接受不能。餓得難受的時候只怕連動一下都懶得動吧,還搞這么劇烈的體力活動?這是神馬離奇的想法!囧……所以此處,應該說,假設原因合理,作者寫法沒有問題。但是理由本身的設計不是很合理。
其次想說的,關(guān)于文章還有一點,似乎關(guān)于文的很多討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忠貞二字,也就是洪承疇之于明朝的忠貞及如月之于蘇公子的忠貞的對比上。但其實文里很多地方隱約提到的,其實對忠貞我感覺并沒有那么重視。忠貞這個概念出于一種圣賢的理想化準則,但文里對所謂圣人之言還是很鄙棄的。這點,從蘇公子和如月對八股文的態(tài)度可以看出來,如月被打板子的那次可以看出來,當然,從洪承疇與如月的“忠貞”對比也可以看出來。
洪承疇對大明朝的那種“忠貞”和如月對蘇公子的“忠貞”是兩回事。洪承疇堅持的是聽圣人的教導,做個英雄,他這種,是正牌的忠貞,因為他堅持的就是個忠貞二字。最后他放棄了,由身到心的。如月對蘇公子的所謂忠貞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情感的忠誠,他并沒有想過忠貞兩個字,但是卻心甘情愿。雖然身子會不由自主,但心卻沒有變過。蘇公子對故土的執(zhí)著也算是一種忠貞,而這種忠貞也是發(fā)自情感的。雖然蘇公子和如月都身在了遼東、剃了滿清的辮子頭、有了奴隸的印記,雖然如月先是住進了世子府,后來又被送去伺候洪承疇,但心里都沒有變過。如月的耳垂,也可以算是這種“忠貞”的一個標記。他即使是身體確實無法抗拒要被別人占有了,但是那個耳垂,由于是他和蘇公子情感的一個紀念,卻是不肯讓別人碰的。同樣,這里他并沒有有意識地去想要保持貞潔,卻只是憑著潛意識里的情感去堅持著。洪承疇最后放棄了如月的耳垂,也是這種情感強大的體現(xiàn)。因而我覺得忠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種感情(對如月而言),或是名聲和形象(對洪承疇而言)。如月是在追求那種被在乎的感覺,洪承疇是在追求名聲等,后來感覺名聲沒有享受人生的美好重要于是改變目標……忠貞只是剛好尷尬地出現(xiàn)在了這些選擇的表面而已。
不過,感情也不是平空生出來的,就比如蘇公子和如月,他們之間的情感和忠貞,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基于“在乎”、“尊重”四個字。如月在乎和尊重蘇公子,這個不用多說了,情感上身份上都有;而蘇公子也是在乎和尊重如月的。這是他和朝鮮世子的不同。雖然朝鮮世子對如月很好,卻并不尊重他,把他的身子當作工具,送去成全洪承疇的大義;雖然洪承疇給了如月安定的生活,卻也沒有尊重過如月。在一開始,就因為如月小倌的身份鄙夷,說到讀書,也輕視他不可能考科舉,后來行房,也是強迫的。種種,只是把如月當成道具,并無尊重和真正的在意?赡茏疃嗍,在降清以后,對如月有種情感上的依賴,但那也是因為那是他和過去大明朝將領(lǐng)身份僅余的紐帶了。這大約也是他對英雄之名圣人之言最后的一點僥幸和放不下。同時,也是因為如月不會因為他的變節(jié)而瞧不起他。
而蘇公子不一樣。蘇公子從來不會看輕了如月。不會因為如月曾經(jīng)的往事而瞧不起他,如果如月不說,他就不問,也不覺得重要;和如月落難時,不會把他當成奴才,窮困時把他賣掉;在如月自己說輕賤自己的話時,他會難受;在如月落難他會不顧自己尊嚴自己落難卻要顧及如月好壞等等。他待如月是一種平等的情感,而也是這種相互的在意與尊重使得他和如月的感情更為長久“忠貞”。
洪承疇和崇禎帝之間,未必有這種感情。文里提到他和崇禎帝之間的君臣感情,只有一段,說崇禎帝死后,他哭得很厲害,講了很多往事,也講了家里那個對聯(lián)。但那個對聯(lián)的內(nèi)容:君恩深似海,臣忠重如山。我仍是不知道,他是為了崇禎帝,為了大明朝,還是為了這個忠字的教誨而已。但憑此處看,也僅僅是為了忠義之名。他哭的也不是崇禎帝,而是他失落的忠誠。而史實上,洪承疇被滿人俘虜之后投降,卻也是和皇太極對他的重視(尊重)有著極大的關(guān)系。崇禎帝對洪承疇有沒有同樣的尊重,就不得而知了,但榮寵多半是及不上皇太極招降時所用的。
洪承疇和玉兒之間則復雜些。其實洪承疇也并不是對玉兒全無感情,至少他有了玉兒之后就沒有其他孌童了,至少如月來的時候,他首先想到的是玉兒,至少他和如月剛上床時,不是因為貪戀如月的美色和變心。他對玉兒確有感情,而只在有別的更大的誘惑以及徹底覆滅之間抉擇的時候,才放棄了這種專屬,之后變本加厲。其實我感覺,洪承疇也跟個老小孩兒似的嘛,想被人喜歡。政治上被皇太極喜歡,床上被如月喜歡,把玉兒氣走那回,也是不想拒絕同僚,想被同僚喜歡。所以說,所謂忠貞是有代價的。它和忠貞本身沒有什么關(guān)系,只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。在洪承疇這里,或許本來就只是一種讓他被喜歡的信念和準則。他在降清之前,還會撐著些顏面,表現(xiàn)出符合圣人標準的樣子。而在降清之后,似乎整個人的性格都進行了一個轉(zhuǎn)變。倒有點像是放棄了這些表層的虛名之后,干脆就破罐破摔了。
在文章結(jié)尾處,如月回到了蘇公子墳前,想了很多,卻也沒想明白。我覺得沒有必要想明白,跟著自己心走就是了。作者到了這里,大概有些敷衍。我覺得作者應該也沒有想明白,就跟我們以前寫小學生作文似的,結(jié)尾總要寫“好像明白了點什么”,其實明白了什么自己也不知道。在這里,對于那些問題,作者應該自己也是混亂的,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吧,只是把疑問提了出來,留給讀者和自己思考?這是猜測,若是不對,請見諒。不過寫作技巧上,那章兩大段的感慨,倒是可以比較肯定地說,覺得有些敗筆。不是別的,只是抖得太急。所有的想法跟倒豆子一樣的,忽然就傾瀉而出,氣息就不穩(wěn)了。建議修改。
不過,這次看文,不知道是因為看太多次了,還是作者修文了,感覺主干沒有印象中那么不明晰了。很多旁支細化后,似乎都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主題作用,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。
插入書簽